周六上午的798园区,行人三三两两。一切还未苏醒。
时针转向11点,坐落其中的米未传媒率先打破沉寂。此时距离《乐队的夏天3》收官已经过去一周,今天是“现场组”开会复盘的日子。“我们是分组做复盘,复到连实习生都要发言,每人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,讲自己在工作里的经历、收获、委屈,相互交流。整个‘乐夏3’的复盘会持续一个月。”马东向娱理工作室介绍道。复盘会的第一要义是“有话直说”——这句话被写在米未公司价值观的第一条。这种直接会具体到每一处细节,细节到某期海报整体的偏色、采访间的水泥墙装不下安达组合那么多人、有同事在项目紧要阶段请假引起的心里不舒服……
作为米未传媒CEO,马东将复盘视为员工成长的必经之路,希望每一个米未er在米未有所成长。而回到节目本身,他强调成长不是必须,“保持质量才是最重要的。”如今的综艺市场——经济下行、广告客户不再轻易向综艺投钱,短视频、游戏、直播带货轮番瓜分着大众的注意力,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让破圈难上加难。问题抛回马东,他很快回答道:“做内容公司的人应该要关注行业和市场,但过分关注是不对的。”“我经常举这个例子,我们就像开餐馆的厨子。一个厉害的餐馆,它的核心就是相信一个永恒的道理,叫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’,就是我好好做饭一定会有人来吃。你只要相信这个就行了。”
早在米未宣布“乐夏3”回归时,观众的期待已被高高拉起,甚至持续到开播当晚。
另一边,节目为爱奇艺创下的招商新记录,也让马东感受到市场对“乐夏3”寄予厚望。“我们当时顶着一个挺大的压力,你会想万一做不好怎么办?但是,我觉得就这种浑身微微出汗的感觉挺好的,做节目应该这样,说明我们进入竞技状态了。就像你参加一个比赛,上场前手心攥出汗了,这个状态是正确的。”从结果看来,“乐夏3”顺利地播完,但总让人觉得有些平淡。例如在真人秀方面,“乐夏3”没能像前几季一样诞生如新裤子、五条人这样的“综艺瑰宝”,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更多“路人”被卷入其中。
马东接受这样的评价,但他很清楚,“这是两种不同的看待节目的角度。”“如果站在我的角度,去质问导演组为什么这一季没有特别好的真人秀、没有让某个乐队出来,那我就变成一个外在观察者了。我自己是团队内部的人,我们不这么讨论问题。就像你们说《大梦》是这一季的转折点,其实我们最兴奋的那天是听到安达组合改编的《孤勇者》,现场特别嗨。因为我们的视角会先于观众,所以外界认为的‘乐夏3’几个重要节点不是我们观察的尺度。至于哪首歌会出圈,我们不做预先判断。不是不想做,是长期制作节目建立起来的直觉——过分在意的时候往往会事与愿违。就跟打球一样,使劲发力反而会动作变形。保持节奏,我觉得这是一个制作团队成熟的表现。”
瓦依那、任素汐《大梦》歌词
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,“乐夏3”还肩负着拉起综艺大盘的众望。
由于2023年内娱综艺还未显现真正意义上的爆款节目,很多业内人士将米未的“乐夏3”看作行业“救世主”、音综的标杆,期待其超越前作,力挽综艺市场的颓势。说到底,这也是两种视角的问题,马东将其归纳为“内外评价体系之不同”。“第一,我们不是在给同行做节目;第二,我们也不是在给媒体做节目。当然同行和媒体能关注到我们很值得高兴,但所有的期待、包括观众的预期都是我们无法先前管理的。焦虑、压力有没有?一直都有。所以这句话都有点儿说烂了,我们一直要求团队要有一颗平常心。所谓的平常心,就是稳定,不为外界的期待和评论所动,自己维持在一个好的交付状态里。整个第三季我们团队在现有的情况下尽了最大努力,做到了他们能做的,我们还是很骄傲的。但这种骄傲不是对结果,是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。遗憾永远都有,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反思和复盘。”
做难而正确的事
“乐夏3”收官后的第二天,米未在新工体召开了“SEE YOU SUMMER再见·夏天”演唱会。很多观众拍到了站在包厢的马东,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写下“感谢马东”。他听闻迅速摆摆手,嘴里念叨着“不至于不至于”,“米未从来都是导演组是核心。”于今年重启“乐夏”,是公司上下共同的决定。这种判断一部分来自于外部氛围的转变——告别疫情三年的长期“冬眠”,国内线下演出市场迎来井喷式爆发,人们开始投入更多时间消费音乐。而在“乐夏”消失的三年里,选角组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歇,一直在全国各地观看乐队演出、与乐队们保持密切联系。这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。
至于下一季还有没有?马东的回答十分审慎:“短期内都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。”“中国有句古话叫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’,这句话的角度是悲观的,我们的逻辑是巧妇不为无米之炊。对我们来说,“乐夏”三季五年是整个中国摇滚乐几十年来的积累,只是我们用自己的手段把它推到大众面前。这不是米未的功劳,我们无法去耕耘乐队这片土壤,更不可能拔苗助长。到现在,以我们的能力和视野内,短期是找不到能够成熟地做第四季的‘原材料’,有是肯定有,但不够。所以站在今天,我们不知道要不要再做第四季。”
和娱理对话的前一天,马东在公司一直忙到夜里12点,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,还在公司门口碰到了“笑花喜剧团”的演员们。他们也刚刚收工。“二喜”结束后,米未切实地感受到喜剧人才的紧缺,很快在内部筹办起“笑花喜剧团”培训班,说起来也快一年了。和乐队不同的是,喜剧的创作方法论是可以培养的,比如寻找“GAME点”、“Yes,and”。“本质上喜剧人才和导演人才一样,我们的培训目的是发现人才,交流创作方式,更多是发现。”
近几年,马东在很多公开场合都提到“传递正向情绪价值”,实际上这正是米未的企业愿景——成为一家创造正向情绪价值且持续成长的公司。对米未而言,综艺没有题材之分,因此他们可以横跨辩论、音乐、喜剧多种领域,因为这些都只是“语法”。所有内容的根本核心是正向的情绪价值,终端不仅是手机电视,而是观众大脑里的快乐感受。“情绪价值其实有很多种,喜怒忧思悲恐惊。比如恐怖片就负责吓唬你,让你产生紧张的肾上腺素,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情绪价值,没有它人类进化不到今天。那这些情绪价值我们全做?没那个本事。我们只做‘喜’,这是我们对正向情绪价值的理解。当然,让人快乐这件事从来没有容易过,所以才有价值,不是常说‘要做难而正确的事’。说实话,我们一季节目录制下来有好多台前幕后的素材,剪出来可以触发各种各样的情绪,愤怒的、沮丧的……但是我们从几年前就确定了,这些东西要全部拿掉。我父亲那一代人,信奉人的价值是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。我们能做的,无非就是让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、喜欢看综艺的打工族,中午干饭的时候能有一个下饭综艺乐呵乐呵。”
从走弯路,到寻求长期价值
自2021年年底开始,米未同一时间全身心投入在一档综艺中,依旧“活得很好”。这在行业低谷的今天难以想象。很多人佩服马东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游刃有余,“综艺教父”成为他又一个称号。听到这四个字,当事人极其惶恐:“这是外界对我最深的误解。”他想起演唱会那晚,好多网友说他在包厢里看演出,一副顾盼自得的样子,享受得很,殊不知,当晚马东没有一刻是放松的。他双手紧紧攥成拳,脚下仿佛生了根,死死盯着现场的每一幕,生怕出现任何差错。“这和录节目还不一样,它没办法事后剪掉,你不知道这帮玩乐队的突然会说些什么,也不知道几万人在看台一起蹦跶会不会有事,我这一颗心就全程被提溜着。所以这就是外界对我们的误解,但是没什么可说的,不过绝没有那句话(‘综艺教父’)。”
回到商业层面,费尽周折只为开一场演唱会,显然不是一桩好生意。米未之所以去做,其实是给所有乐队、所有乐迷、所有米未er“一个交代”。比起赚钱,在工体、尤其是新工体召开万人演唱会,是所有爱乐队的人共同的心愿。公司价值观的最后一条写着:长期价值大于短期价值。马东不否认,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米未曾在商业模式上走过弯路。“我们为之前赚过的一些快钱而苦恼。因为钱揣进兜里之后,你发现伤了品牌、客户,要用很多年的时间再去重新建立信任。”如今,米未的制作速度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,只为交付出质量达标的内容,因此《乐队的夏天》常常步入秋天。即便客户在某一季的预算非常充足,大家也不会为了赚钱赶工。正如前面所说,这是一种“巧妇不为”的态度。
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后,外界亦有传言米未要发展演员经纪,因其签约了不少喜剧演员。但马东告诉娱理,米未签下的演员不多,更多是执行和爱奇艺共同代理对方商务约。比起创业初期,八岁的米未学会了取舍,不再执着于拓展业务版图,寻求所谓的“一鱼多吃”。马东非常确定,喜剧综艺是米未未来的方向。“原来所有的内容公司、内容平台都在说自己的目标是迪士尼,现在大家不说这个事了。在我们心中,最好的内容公司是皮克斯(Pixar Animation Studio)、吉卜力(Studio Ghibli)。你会发现宫崎骏把很多东西都放掉了,包括万众瞩目的一些授权,他都没那么在意,只是维持着一个合理精干的团队,每年持续稳定地产出动画电影,输出情绪价值,满足自己的观众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匠心。匠心就是匠人的时间观念,它跟外界的期待是不一样的。外界期待一个公司应该有增量、一档节目应该有成长,匠人想的是持续把它做下去,保证质量不掉。他们在造一把剑的时候绝不会说:‘我这件做得不错,弄它个20万把,搞一下市场占有率。’那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了。《千与千寻》
显然,米未很少为钱发愁。这在娱乐产业整体“降本增效”的今天甚至显得有些不真实。
马东早先说过,150人是米未的边界,目前公司体量常年稳定在100人出头,还有一定的浮动空间。“我们没有什么可降的,增效是一直以来的功课。”但热钱的消失、资本的冷漠,难免还是让综艺行业蒙上一层阴影。尤其再对比此前动辄几亿的投资与冠名,综艺告别“黄金时代”已是不争的事实,无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。
鲜为人知的是,“网综的黄金时代”是马东在爱奇艺任职最后一年提出的概念。八年之后回头看去,那是“传播技术的阶越带动了整个行业的生态变化”,其黄金在于技术,在于那个时代。“从几千年前走街串巷的说书人,到几百年前的戏班子,再到今年,内容的创作规律没有发生太大变化,它是人与人之间大脑里产生的共振。只是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这些内容传播给几亿人。”马东再次提起了他信奉的真义,“我们就像开餐馆的厨子,你只要相信食色性也,相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行了。”
所以马东也坚决相信,大众需要长视频。这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娱乐需求。在他看来,短视频刺激的是人们的多巴胺,它会像“小田鼠吃糖”一样一直按钮一直吃,让你一不留神就刷上三个小时。但是三个小时结束后,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刷了些什么。而长视频贡献的则是内啡肽。就像10月22日晚上的新工体,三万人和彭磊一起合唱《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》,直到烟花升起、场灯点亮,你在回家的路上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无比幸福的夜晚。“如果你了解人类大脑的生理全过程,你就知道长视频不会消亡,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它。”聊起这段话的时候,马东很像一个专业的脑科学专家,险些让我们忘记他到底是干什么的。后来我们还聊到了AI、ChatGPT,这些都是他最近好奇的领域。用他的话讲,“过去二三十年里,人类的科技前沿就突破了这么几个领域,你不关注这些关注什么?”
虽然不断强调着要遵从内心、不要过度关注外界,但马东对周遭的新鲜信息无疑是敏感的。如果用盖洛普测试归纳他的职场优势,他的第一项是收集,而非性格、想象力。
这种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的收集能力很少带来负面情绪,面对流动的世界、行业的快速发展,马东始终是兴奋、积极的。
“你收集所有信息的目的,不是为了知道这个世界什么东西在变,而是沉淀出这个世界什么是不变的,这才是价值。否则你跟着变化跑,但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。
正如‘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有漏皆苦’,这都是不变的真理。就像大家也总是要吃好菜,食色性也。”